1987年,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抗HIV的药物齐多夫定。临床应用后,发现虽然病毒迅速被抑制,但不久便出现了耐药性,仅能延长患者数月的生命。
1994年,FDA又批准了一种完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物,很快也出现了耐药问题,艾滋病的治疗陷入了泥潭。1995年,美籍华人何大一提出了“鸡尾酒疗法”,即使用3-4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,作用于HI V复制周期中的不同环节,从而达到有效抑制病毒的目的。其实类似的方法以前就有,比如在治疗结核病时也会联用多种不同机制的抗结核药物,但只有何大一发明了这个生动形象的名字。
“鸡尾酒疗法”应用于临床,便收到了极为鼓舞人心的结果,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下降了60%—80%,甚至有些患者体内检测不到HIV。
次年,何大一被《时代》周刊评选为本年度风云人物,获得2001年美国的“总统国民勋章”。“鸡尾酒疗法”发明后,很多人预言在2-3年内艾滋病将会被消灭,但现实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。科学家们很快发现,“鸡尾酒疗法”的有效率不是100%,而且病人必须长期服药,一旦停药,病毒马上卷土重来。因为HIV可以长期藏匿在淋巴结中,一有机会,就跑出来“捣乱”。
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酷尚网立场。)